《雨中的请求》观后感例文:生活的艰辛 生命的尊严

电影《雨中的请求》播映完,屏幕在一串文字消失后彻底陷入了黑暗,伊森瘦削的面容却始终在我脑海挥之不去。

“死亡”对我们活着的人来说,一向是一个沉重的话题,没有谁愿意面对“死亡”,因为死亡意味着美好生活的彻底结束,意味着再也看不到日升,再也望不见月落,再也听不到亲人的声音,再也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……“死亡”有时候是一个句号,有时候是一个感叹号。对无疾而终的人来说是一个完美的句号,而对伊森这样四肢瘫痪、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来说,“死亡”却是一个感叹号。


影片在一栋具有印度特色的豪宅中拉开帷幕。索菲亚轻轻将伊森无法动弹的身体放平,为他刷牙、洗头发,清理床铺、大小便。这样的日子持续了12年,12年中伊森无法像个四肢健全的人一样活动,仅能在他人的帮助下,完成生活最基本的一些事情。他拿不起牙刷,不能走路,身体不能动弹,只有一张嘴还可以活动,伊森的灵魂囚禁在被病痛折磨的躯壳里,虽然他并不是一个意志消沉的人,但是身体高度瘫痪、没有尊严的生活,还是让他想要“去死”。


在一个雨夜,房顶漏下的雨滴整晚滴在他的脸上,但是他却无法翻身躲开雨滴。雨滴打在伊森的脸上时,响起了一阵音乐,“妈妈,听见我喊你了吗,我只要求你,在这不停歇的雨里,看这里,在这不停歇的雨里,让我死在你怀里。”这一段深刻的诠释了片名。“雨”在我看来是生活中所有的磨难,而祈祷则是祈祷自己能够在苦难中解脱。巧合的是,伊森的母亲在这个雨夜去世,这个雨夜一同去世的是两个人,一个是伊森的母亲,一个是伊森决定去死的灵魂。在伊森注视着母亲已经冷却的遗体时,他的嘴角勾起了一抹笑,那抹笑是对生命的释然。他不愿意再过靠打镇定剂才能安然入睡的生活,他不愿意过处处需要别人照顾的生活,于是他选择了一条艰难的“求死”之路。


“安乐死”在印度是不被法律允许的,但是伊森还是决定有尊严地死去,于是他开始了为自己争取“安乐死”的权利。影片中有一个片段,非常让我感动,伊森在去法院的路上,蓝天白云,椰林片片,白鹭飞过田野,孩子欢乐的踢着足球,大人为了生计忙碌,青草被风儿抚弄......一切都是生机勃勃令人感动的。面对这一些,伊森流泪了,他仍爱这世间的种种美好,但是他在生命与尊严面前,选择了尊严,他要有尊严地选择死亡。卡曾斯曾说:“死并不是人生最大的损失,虽生犹死才是。”因为病痛,伊森已经没有任何尊严可言,他选择安乐死,也是为捍卫自己最后的尊严。影片对于“安乐死”的态度是中立的,我想这部电影的深意,不是讨论“安乐死”是否可行,而是让我们感受生命与爱的美好以及伟大。影片最后,乐观的伊森在欢乐的气氛中与众人告别,我想这是最好的结局吧。


纪伯伦说:“生和死是勇敢的两种最高贵的表现。”无论是哪种结果,我们都要珍惜现有的生命,正如影片中歌唱的那样:“紧握轻如鸿毛的生命,用心呼吸,每一瞬间。”活着就好好活着,如果不能,就带着爱和尊严离开。



2019年8月1日

本文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。

文轩阁代写演讲稿

官方网站:http://www.daixiewz.com

联系电话:13026588059

客服微信:hmpx1987

客服 Q Q:2158447114

联系邮箱:2746675526@qq.com

| 热门演讲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