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笔记例文:学史之全貌,方鉴古知今


中国向来以历史悠久闻名于世,五千年历史积淀了无数值得借鉴的学问,因而,认真学习历史是中国人一直推崇的事情,正如《国史大纲引论》中所言:“鉴古方可知今,知今方可改进。”其中还有一句对历史要义的解释:“要人爱国,必要让人知史;要国家改进,必要让人懂史。


但引论部分也强调,学习历史不能毫无选择性地去学习,比如一些革新派的史学,因“集于求知识,而怠慢材料,更有甚者,以‘革新’态度对待浩瀚古史。”另有一些科学派的史学,在内容上喜欢“肢解历史,既不关心全体的历史,也不重视民族的文化成绩。”这样的史学往往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,基于此,我认为学习历史,还是要知其全貌,优先选择学习“通史”,即“贯彻古今,并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各方面都作叙述的史书”,在了解和掌握了“通史”以后,再去学习“断代史”,对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深入了解,这样就可以在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上,对所学加以巩固。


所谓“通史”,我认为是在史学中最为完整的一类史学书籍,由于具有连贯性,能让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更加具有条理性,也能对中国从最早文明到现在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,包括对朝代之间的衔接、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、传统习俗的传承等等,都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。


在我心目中,最为喜爱的是《史记》这本通史著作,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耗时14年才完成的这本史书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记载了3000多年的历史,正如《国史大纲引论》中所述:“《史记》以人物为中心写作,开始突破封建宗法的团体性。”《史记》从人物着手,以王朝的更替为主体,按照年月时间进行记叙,使人在学习的过程中,既不会感到枯燥乏味,又能按照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学习下来。


钱穆在《国史大纲引论》中谈到:“如今我们需要的通史作品,应具备两个特点:一是明白地展示出民族过去文化演变的真相,二是在古史的贯通中映射如今国家的病症。”而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和目的去学习历史,就会容易产生“温情与敬意”,从而更热切地探寻历史之全貌,实现鉴古知今朝。


2019年10月15日

本文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。

文轩阁代写演讲稿

官方网站:http://www.daixiewz.com

联系电话:13026588059

客服微信:hmpx1987

客服 Q Q:2158447114

联系邮箱:2746675526@qq.com

| 热门演讲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