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让演讲语言得心应口
1.得心应“口”
心中所想到的能立即反应于口讲述出来,这个反应过程有快慢、长短、前后之别,与个人的思维、反应、熟悉程度等有关。
最快的是体育竞赛中的现场解说。如绿茵场上,无论足球滚动得多快、运动员跑得多快,解说员的目光必定紧紧跟随,相应的解说就脱口而出,如同条件反射,仿佛根本未通过大脑思考,解说词随着赛场情况自然地喷射出来了。
体育赛场上,竞争紧张激烈、险象环生、高潮迭起,解说是随着赛场情况进行的,决非条件反射般简单、重复。从耳闻目睹,到经过大脑的思维,再到用语言表达出来。三者之间,距离有长有短,可以长到几小时、几天,也可以短到几分、几秒,甚至无法测量,因为这三部分紧紧融合在一起,难以分离和区分,更无法截然划分彼此的界限。
语言是表达思维的一种工具。用脑进行思考是一种无声语言,即所谓“沉思默想”;从口中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即所谓“语言与思维同步”,实际上只是基本同步,要达到百分之百的同步,是不可能的。大多数情况是思维略早于语言,但相距极短。有少数情况是思维活跃、快速,语言严重滞后,表现出吞吞吐吐,结结巴巴的现象,甚至词不达意。也有个别情况是思维滞后于语言,未多加考虑,便脱口而出,说了错话。还有极个别的情况,就是思维超前于现实,即根据当前耳闻目睹的情况预测紧接着将要发生的新情况。如运动员刚投出篮球,篮球还在飞行。它可能中篮,也可能不中,就在篮球飞行的短暂一瞬间,现场解说员就提前准备好了两种解说词,最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。
2.“口”不从心
这是套用“力不从心”修改一字而成。这种现象,在演讲中时常出现。失误者也常常事后诉苦:“我心里想得很好,不知为什么,上台就讲不出来。”这是什么原因呢?
这就要从理论上说一说思维与表述的关系。用口语传递思维结果,为时虽然短暂,但是却包含着极其微妙而复杂的生理活动,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
(1)内部语言的组织阶段。当人受到外界刺激时,头脑中会涌现出或多或少没有语法关系的词。如听说“春天来了”,脑侮中便会涌现出“冰融雪化”、“草长莺飞”、“春光明媚”等词。
(2)快速的语言编码阶段。把单词组织成一连串有语法关系的语句、语段。
(3)口头表达阶段。
前两个阶段属于思维范畴,我们把它称之为内部语言。第三个阶段即口头表达阶段,这阶段就形成了可以听见的有声语言即外部语言。有的人演讲,口若悬河,对答如流,被誉为“得心应口”。“得心应手”指两手高度灵敏地听从大脑指挥。“得心应口”则指口舌高度灵敏地听从大脑指挥,后者要表达更为复杂的思想,较之于前者,更不易做到。
有些人请别人代写讲稿,经过排练,讲起来基本流畅,有的还能做到声情并茂,游刃有余,但是作即兴演讲却吞吞吐吐,甚至语无伦次。症结何在呢?
①口慢于心。口语表达不能紧跟异常活跃的思维。心里所想的很清楚,但却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,这就是人们常说的“茶壶里煮饺子,有口倒不出”的情况。症结所在是舌头不听大脑指挥,问题出在上面所说的第三阶段,属于口语表达能力与技巧的问题。这种人仅是即兴口才不好,在其它方面还是很灵活的,并不是笨,有的还非常精明,治疗方案就是应该勤练口舌。
②心慢于迅速变化着的语言环境、语言对象。问题也出在第三阶段。症结所在是因为编码速度慢,思维方式方法不灵活,没有适应外部客观情况的迅速变化。演讲者即使知识丰富,但不一定善于就地取材。人们常说的思维迟钝、思维不敏锐。这种人演讲时笨嘴拙舌,其中有的人在其它方面也不太机灵。治疗方案就是应该加强思维与语言表达的双重训练。找到了症结所在,就对症进行治疗。“口不从心”的情况很快就会有所改变,经过艰苦的训练之后也说能达到“得心应口”的境界。